找到相关内容29篇,用时3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定之种类

    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

    如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0039498.html
  • 禅定修证系列之一——禅定之种类

    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

    如 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1239666.html
  • 禅定修证之禅定种类

    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心便寂灭。  入灭...摩地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

    吴信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51141135.html
  • 观音菩萨的伟大圣迹

     虽然,所有动静二已被殒灭,但能闻的闻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再精益求精的继续进修,不止外忘其所闻的声尘,内忘能闻声尘的闻性,甚至连能忘却能所的心念亦不起,于是能所双忘,根尘都,连相亦不可得。  如有,无异是住于空。若住于空,那么,虽空所觉的声尘,能觉的觉智犹存。但当时我不但外其尘,内其根,而且连能根尘的觉智亦不可得。如是,不但所觉的声尘空,能闻声尘的闻性亦空,而超出人我是非的界限,...

    文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64659532.html
  • 历别六妙门略析

    、苦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等。九想和十想,同是修不净观,但九想未得禅定,仍为淫欲所遮覆;十想能除灭淫欲等三毒。而八念,则是修行者修不净等观时,恐因厌患其身,...即随息的出入而不计其数,凭感觉来制驭散乱,禅定便容易引发o(3)止,是静止门。由于一心不乱止灭烦恼,使心安住于一处,以无为的真如为缘,远离种种相对。(4)观,是观照门。观五阴的虚妄,以有为的事相为缘...

    朱封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1960906.html
  • 禅定是什么

    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3667513.html
  • 南朝佛教义理的流播与尚形诗风的形成

    这本来是作家在前人创作荃础上不断探索和积累对自然景物描写技巧的结莱.特别是自西晋以来,五言诗写景技巧日裸成熟,陆机《文斌,中提出“期穷形以.确立了对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但由于传统的“诗言志.主张影响...“凡所有,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即见如来.”意思是说,修行者若要把握佛慧以致得进成佛,就要学会炼就慧眼的方法,即从具体事象到幻相之中看到“诸法实相”.但是在另一方面,佛教又认为凡夫俗子是难以脱离...

    马现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2454489.html
  • “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

     恶,是尸波罗蜜;知心于诸尘中而无所伤,是羼提波罗  蜜;勤观择心,知心离相,是毗黎耶波罗蜜;毕竟善寂,调伏  其心,是禅波罗蜜;观心知心,通达心相,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若能观诸法空无所障碍,...因此,万有的本质最直接得从心识中去求。故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禅波罗蜜品》明确指示,在家居士修禅法门也不离观心,需“观心数法:若有喜、愁相、嗔相、软相、坚相,犹如...

    程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2263770.html
  • 论读佛典之难

    其实大不然。“吐者,母血也。父精曰泪,母血曰吐,合为一滴,托识其中而受生……佛于经中曾云:我于母腹中受生,故曰:“自说我是食吐者。”同经:“(益思梵天)问:“何故数名有为法?”答言:“以故名有为法。”“数”字不作数目或次数解。“数者心所法也、名也。《摄大乘论释》云:气数者,诸法中随一法,或以名,或以别,或以通相等,数数显此一法,故名数。”数者是缘起生灭,亦是虚妄空,故名有为法。”“浅易之...

    吕沛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2865748.html
  • 圆融无碍的华严“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读后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列举日常生活的具体现象,一一行动,均  皆具有入,缘起众的妙理,像“青青翠竹,无非  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也。  ⑨十世隔法异成门:李长者说:“十世古今,...也就是说,它是推演事事无碍法界以达到圆融熙。至于其中的每一玄门,又各自具有十门,十玄门中还各具有十玄门,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如此不断的发展下去,一切事物都不相舍离,反而能同时达到相印相入,融迪贯澈于...

    陈长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5766997.html